显示标签为“石油”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石油”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石油产量降至进口三分一 能源补贴让各国财政紧张

在财政方面,由于亚洲的石油产量已降至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能源补贴将使各国财政趋于紧张。

中国也许有足够财力,可以不紧急削减燃料补贴——就政治意愿而言,在8月北京奥运召开之际,中国也不愿冒社会动荡风险。然而,在财政收支方面,也仅有中国能有此财力。

过去一个月,有7个亚洲国家的财政部提高了燃油零售价格,其中,马来西亚采取了可以说是最为大胆的举措,提价幅度达到41%。

政客们也未能免受波及。四面楚歌的韩国总统李明博两周前将此次“资源危机”比作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印度和印尼政府都在为来年直面对通胀尤其敏感的选民做准备。除了加息,两国政府最近都采取了一些象征性姿态,例如呼吁政府部长减少出行以节约燃料。在其它地区,通胀率约为20%的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都爆发了暴动。

各央行升息

通过削减燃料补贴,亚洲各国政府正在听从国际社会的建议,将能源和食品的实际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抑制需求。

然而,这类政策的实施具有难度,特别是在那些没有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将价格管制作为补偿穷人的替代措施的国家。各央行都在升息,虽然幅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澳洲最大石油公司 获国油两个勘探区开采权

澳洲最大的石油公司-必和必拓有限公司(BHP Billiton Limited)获国家石油(Petroliam Nasional Berhad)两个石油勘探区开采权。

必和必拓于今日一封邮件表示,该公司分别持有沙巴州两个超深水域油田(ultra deepwater block),即N区及Q区的60%股权。而国油探勘持有这两个矿区余下的40%股权。

此外,身兼这两个矿区经营公司的必和必拓,也将会于未来7年内,为这两个油田进行开采活动。

根据国油探勘私人有限公司(Petronas Carigali)于今日一项文告表示,该公司将与其合作伙伴-必和必拓,分别至少斥资1亿4千400万美元(约4亿9千775万3千851令吉)及1千 240万美元(约4千286万零165令吉),在N矿区及Q矿区钻凿油井。

大马将加紧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活动,以抑止大马石油及天然气的产量下滑。国行曾于本月21日表示,拥有东南亚第二大燃料储备的大马,在2006年首次刷下,7年来天然气产量下滑的记录。

国行也表示,由于石油及天然气探勘活动的设备被迫关闭,以进行维修,造成2006年的石油产量下滑0.5%至每日70万桶。

原油新7大.沙國掌龍頭,大馬國油佔一席位

意大利現代能源產業開創者馬迪耶曾以“七姊妹”形容二次大戰結束後,宰制中東原油的石油公司;他萬萬料不到,將近50年後,原油產業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洛杉磯時報》報導,國際油價近年來不斷飆漲,造就原油天然氣產業界的新興龍頭。它們牢牢掌握資源,據以鞏固地位,並使以昔日“七姊妹”為前身的全球“四大”:美國的艾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的英國石油,和荷蘭的皇家殼牌公司相形失色,只能靠邊站,甚至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中國石油和國油上榜

能源業界的“新七大”全部來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以外的國家,分別是沙地阿拉伯的阿美石油、俄羅斯瓦斯、中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伊朗國家石油、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巴西國營石油,以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

這些能源業新巨擘全屬國營,油氣產量幾達全球總量的三份之一,掌控的油氣蘊藏量更超過三份之一。1990年代,原有的七大併為四大,目前掌握的原油天然氣產量僅及全球的十份之一,掌握的蘊藏量只剩3%。即使如此,四大的總營收仍然遠高於新七大。PFC能源顧問公司總裁威斯特表示:“舊七大曾經那麼重要是因為,它們控制整個業界及市場,是遊戲規則的制訂者。新七大已經取而代之。”

國際能源總署估計,未來40年,全球九成的油氣供應將來自發展中國家,與過去30年全球四成能源來自工業化國家形成強烈對比。規模舉世第一的國營石油公司阿美石油是首要來源。

如果達到提高原油產量的目標,阿美石油身為全球最有實力石油公司的龍頭地位將更為鞏固,並使沙國得以繼續保持全球首要原油掌控者的地位。

英國石油和蜆殼已失領導地位

跨國石油公司與幾個主要消費國已經承認阿美石油的市場地位,而部份規模較次的國營石油公司影響力也已出現變化。去年底,英國石油與荷蘭皇家蜆殼已經失去全球股市的領導地位,俄羅斯瓦斯與中石油天然氣集團握有近九成股權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分別晉升至第2及第3,僅次於艾克森美孚。

勢力消長的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能源國有主義在墨西哥捲土重來,一1970年代擴及中東。如今,包括馬迪耶手創埃尼集團在內的能源集團只能接受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設定的條件。

深海採油成趨勢,黑金左右經濟財路

我們知道石油(俗稱黑金)很重要,但與石油的距離從未像這2年般接近;這不只是因為使用量增加,更重要的是:油價高漲、資源殆盡。

全球發生過數次石油衝天價的經歷,也有不少國家為爭奪油源大動干戈。

有人說,石油是上天賜給貧瘠沙漠的禮物;也有人說,石油是沾滿政治陰謀和血腥的黑金。

許多研究都預測,石油在10年至30年內即會短缺,人類也會面對能源危機,除非有可取代石油廣泛性用途的新能源出現。

但有更多專業人士相信,經過妥善策劃的開發、提煉及使用石油,除了可增加各國財富,也能維護環境生態及提升人類生活。

石油被譽為“黑金”,經濟地位和威力可見一斑。

通過了解石油生成和工業化的過程,相信消費者更能體會石油行業在全球以及大馬經濟扮演的策略性重任,並更懂得珍惜這份珍貴的天然資源。

這2年油價高漲,使消費者份外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石油經濟。
在生化燃料尚未廣泛被採用之前,我們仍需依賴石油維持日常作業。

埃索無比(ExxonMobil)曾預計,經濟及人口成長促使全球能源需求量,將在2030年增長約50%。

其中,亞太區能源需求量將每年成長3.2%,佔全球總需求量的3分之1。

根據埃索無比數據,目前發展中國家貢獻全球經濟約20%。相信在2030年,貢獻率將增至30%,並由中國、印度、印尼及大馬主導。

大馬是汶萊以外,亞洲唯一淨石油出口國。

去年,石油出口收入在高油價助威下,按年大增34.9%至2935億令吉,為總出口額的5%。

惟因數家油廠進行維修工程暫時關,使出口量從2004年的1869萬桶微降至1822萬桶。

轉型開採體煉

無論油價走高或回軟,都深深牽動人心。
我國去年主要的石油出口市場,依序為澳洲(20.95%)、印度(20.58%)及泰國(18.76%)。

在1月份的出口數據中,液化天然氣(LNG)、原油及石油產品共佔出口份額11.2%。去年則貢獻政府近40%稅收,為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並帶動週邊行業成長。

僑豐投資研究分析員吳保雲在報告中指出,馬石油(Petronas)和石油服務公司已開始從石油探勘,逐步轉至專注石油開採及生產。

10年需70平台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鑽油井、作業平台以及油船。馬石油將在未來10年為23艘輪船標,並須要65至70座平台。”

分析界普遍預計,深海採油業將成為我國石油業的成長新趨勢。

自從墨菲石油(Murphy Oil)在2002年8月在沙巴深海發現Kikeh油田后,深海石油業開始被視為大馬石油與天然氣業的另一大發展領域。

目前,深海油田佔國內已發現油藏的24.8%,並佔天然氣藏8.4%。

在未發掘油藏方面,深海油藏數量更為驚人,石油及天然氣的比重或各達34.5%及43%,或為目前已發現油藏的94%。

出口比重大.國家財源看油價

全球多個國家包括大馬在內,石油是重要財源之一。
我國今年1月份出口收入,按年成長8.9%至470億令吉,其中液化天然氣為第3大出口產品。

液化天然氣出口值較去年揚升6.4%至24億令吉,出口量增加1.1%至2萬4000公噸,貢獻總出口值5.1%。

至于出口比重排第5位的原油出口,則因國際油價回軟,使總值按年滑落28%至18億令吉;出口數量也下跌12.6%至18萬1000公噸,佔總出口3.9%。

減產至4.5%

石油產品出口因油價走軟,劇挫34%至10億令吉,為第6大出口產品。

國際原油價格自去年7月的每桶78.40美元高峰價格,一度回軟至年初的51.99美元低水平。隨后又在回揚至目前的57至58美元區間。

惟分析家估計,因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減產以維持油價,相信不會跌破50美元以下。

上述3類石油相關產品的出口比重共達11.2%,惟政府共有40%稅收來自石油相關領域。

據2006/07經濟報告書,聯邦政府稅收在2005年達1206億2500萬令吉,比上財政年的1145億6900萬令吉增加,主要是石油相關稅收增加,達450億200萬令吉,佔總稅收37.3%。

去年第4季,礦業擺脫前4季萎縮命運,從負面區域回彈,按年成長1.9%。

國行表示,雖然原油生產量減少至4.5%,但天然氣及壓縮氣體產量大幅揚升,各別增加4.4%及20.4%,推動礦業正面成長。

惟由于油價調整,礦業的賬面價值成長率只有2.5%,遠較2005年的21.6%遜色。

大馬石油與天然氣產
產品2004年2005年2006年
原油(桶)2億7900萬90002億6530萬40002億5542萬6000
液化天然氣(公噸)2072萬9002194萬80002300萬
資料來源:統計局



18年後日用1.13億桶.全球需求有增無減

全世界多個商品交易所,在這2年的石油期貨交易份外緊張。
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處能源研究主管莫哈末哈密爾,市場日后對能源的需求必定會持續揚升。

尤其是以石油和洐生能源為主的化石燃料(fossil fuels)。

他去年12月在《2006年阿拉伯外海大會》中表示,在未來20年,化石燃料將提供全球商業用能源逾90%所需,並佔需求揚升增幅的95%,同時輔助全球經濟穩健成長。

“在過去40年,石油都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來源,相信未來也是如此;在20年內,石油料會貢獻能源需求約40%。”

OPEC依據所參考的案例,估計直至2025年,全球每年對石油需求會增加1.6%,每日所需接近1億1300萬桶。

在天然氣方面,需求增長率將按年揚升2.6%,每用耗量約為7900萬桶石油。

投入更多資金.資源足以應付需求

在貧瘠的沙漠地區,石油猶如上天恩賜的黑金。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處能源研究主管莫哈末哈密爾莫哈末強調,儘管需求增速驚人。

但全球的資源仍足以應付市場所需,惟同時需投入更多資金。

舉例來說,未來15年,市場對OPEC石油供應量需求料達每日1000萬桶。

截至2010年為止,預計投資額約為500億美元(約1750億令吉),至2020年將進一蹉增至2400億美元(約8400億令吉)。

他指出,對產油國來說,上述巨額投資將帶來大量風險,OPEC也因多次呼籲消費國在制定能源政策時,應更加透明。發展中的產油國,也須同時維持產量和需求量。

有了資源,提煉廠也同樣重要。以西亞為例,莫哈末預計未來10年需投資逾300億美元(約1050億令吉),以建造足夠的提煉廠。

“在下游領域方面,全球在10年內也需投入約3100億美元(約1兆850億令吉),以應付額外產能所需。”

滴滴皆辛苦.歷盡億年方成油

石油或原油,是一種油質的可燃液體,在天然的情況下埋藏在地底,包括陸地及海洋的地層。

一般認為,石油是由地層中的有機物質“油母質”(kerogen),經地層溫度長時間熬煉,一點一滴地生成而浮游於地層中。

因為浮力關係,石油在水中每年緩緩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至被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

當被封閉的石油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藏”(oil reservoir)。所謂“油氣深勘”就是尋找具有經濟價值的油藏。


永續留存

有幸移棲到淺處的石油,有朝一日可為人類服務,但多數仍殘留地層內。

細菌退化作用會大大改變石油的成份及性質,使其變重、多硫,終究難逃被細菌吞噬的命運。

人類從19世紀大量使用石油,至今短短200年間,就將把大自然在千萬年間孕育的原油消耗殆盡。

我們飲水時懂得思源,但多少人知道,石油是如何從岩石中經年累月一點一滴的生出呢?

知道了石油生成的過程有多麼緩慢、再生有多麼困難,但願消費者會更節約能源,讓地球資源能永續留存。

(摘錄自:黃武良著作《石油─大自然孕育千萬年的珍藏》)

石油渾身是寶
開採與生產
石油業第1階段,是尋找、探勘及生產原油和天然氣,並設置及運作所須基建,運輸這些產品至市場
天然氣及電力
液化及運送天然氣、開發天然氣市場和基建、建造煤氣發電廠,同時銷售及進行天然氣及供電貿易。業者液化原為氣體的天然氣,做為低污染燃料。
石油相關產品
可銷售的石油產品,包括交通工具燃油、潤滑油及特定產品等。石油公司將提煉、供應、貿易及船運原油和石油產品,同時提供技術諮詢服務。

化學產品
石油公司興建工廠,以生產及銷售石油化學產品
再生能源
石油終會消耗完畢,大部份石油公司都涉及再生能源領域,包括以風力、水力和太陽能發電。
其它活動
石油下游領域的商業活動,包括以汽油站為主的零售業,以及石油副產品的銷售等。